服务患者
您的位置: 首页 >服务患者>健康宣教>详细内容

【健康科普】明明我很不舒服,可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原因?——躯体化障碍

来源:精神心理科 发布时间:2025-08-18 11:01:19 浏览次数: 【字体:

“治不好”的“怪病”背后的真相

54岁的杨女士(化名)反复躯体不适2年,被胸闷、心悸、气短、头昏、头痛、耳鸣、胃肠道不舒服等症状困扰,严重的时候手脚发麻、头皮发麻、感到极度痛苦等,辗转到各个医院检查治疗,但都没有找到原因,吃了一些药也无济于事,几番折腾后导致家人也不理解,认为其是在“装病”。而杨女士也一度怀疑自己得了“治不好的怪病”。最后,杨女士经朋友推荐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经过详细地问诊,了解诊疗经过,最终判断杨女士其实是患有躯体化障碍,经过治疗1月后杨女士的症状已基本缓解。

揭秘“躯体化障碍”的“七十二变”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持续存在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虽是一种精神障碍,但它却有“七十二变”:

1.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常见的有胸闷、心悸、心跳加速,心前区不适,非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因性咳嗽,过度换气综合征等。患者常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或提示“窦性心动过速”。

2.消化系统症状:常见的有腹痛、腹泻、腹胀、恶心等。患者常反复完善胃镜检查,往往结果提示为“浅表性胃炎”。

3.肌肉骨骼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四肢疼痛,肌肉疼痛,关节痛,肢体麻痹或无力,肢体麻木等;有的患者甚至出现游走性疼痛。

如何识破“躯体化障碍”的伪装?

杨女士的病例提示我们:

1.警惕“反复不明原因躯体不适”:若躯体症状反复发作,完善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且常规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建议排查精神心理疾病。

2.警惕“症状千变万化”:如同时存在多个系统的躯体不适,或一个症状缓解了,另一个又出现,建议排查精神心理疾病。

给患者及家属的提醒

1.勿忽视精神心理问题:反复、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常规治疗收效甚微,需关注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2.不是“装病”:躯体化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不是装的,是真实存在的躯体不适,家属要加强对患者的支持与理解。

3.多学科协作:躯体化障碍可能合并胃炎、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躯体疾病,患者的躯体症状变化或加重时仍需多学科协作排查。

4.规范治疗是关键:躯体化障碍需要长期的规范治疗,切忌自行停药。

躯体化障碍的“多变”与“不典型”,常常让患者走了不少弯路,甚至影响家庭关系及日常生活和工作。杨女士的故事提醒我们:身体的不适,也有可能是心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善于伪装”的疾病,下面由精神心理科曹克勇主任为大家讲解一些关于躯体化障碍的健康知识。

专家健康科普

 3b65083f94e647208877f7b9522da39d.png

中共党员

副主任医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精神心理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中国躯体化症状诊疗研究中心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重庆市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

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什么是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别名躯体症状障碍、躯体忧虑障碍,是以持续存在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这些躯体症状给患者造成了痛苦,但经检查无法找到器质性基础,患者往往对躯体症状过度关注,并出现反复就医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交、工作等都产生负面影响。

躯体化障碍的特点?

1.主诉的躯体症状复杂、多样,但无法找到明确的器质性依据。

2.针对躯体症状反复检查和治疗,疗效欠佳。

3.患者对症状过分关注,且恰当的医学检查及医生的保证均不能缓解。

4.躯体症状持续存在,可能某一单一症状持续时间不长,但存在躯体不适的时间较长,往往>3个月。

5.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家庭矛盾频发、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

躯体化障碍的治疗

1.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改变错误的观念,减轻精神上的压力。

2.药物治疗:躯体化障碍患者多合并有焦虑、抑郁情绪,可以选用抗焦虑药或SSRI、SNRI等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投稿:精神心理科

编辑:宣传科

美编:宣传科

初审:精神心理科、宣传科

审核:朱渝


终审:张玲玲
分享到:
【打印正文】